五官科病证推拿●五官科病证●斜视

禾苗 阅读:3 2025-11-01 17:58:27 评论:0
斜视斜视是指以双眼在注视目标时,一眼的视线偏离目标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眼科病证。由于长期不正确的用眼姿势或眼周肌群发育异常而使某些眼外肌调节紊乱,或颅脑内的炎症、肿瘤、血管疾病、外伤等致支配眼肌的神经受损,均可引起斜视。前者引起共转性斜视,后者常为非共转性斜视(麻痹性斜视),其中小儿以共转性内斜视为多。本病属中医眼科“风牵偏视”范畴,俗称“斜白眼”或“斗鸡眼”。【病因病机】斜视的原因多为先天发育异常,后天因素如脑炎、脑膜炎、颅内占位病变、脑血管病变、眶及脑部外伤、中毒损害支配眼外肌的神经等原因,均可造成一条或几条主管眼球运动的肌肉功能障碍,引起麻痹性斜视。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气血生化不足,肝血虚无以养筋,虚风内动,外邪侵袭脉络,卫外失固,风中经络,阴阳失衡,脉络不和,目筋拘急,导致斜视。如《灵枢·大惑论》:“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类经》注:“目眩精斜,故左右之脉,互有缓急,视歧失正,则两精所中于物者,不相类比而各异其见。”《诸病源候论》:“人脏腑虚而风邪入于目,而瞳子被风所射,睛不正则偏视。”【辨证论治】(一)基本治法1.治疗原则 通经活络,祛风牵正。2.手法 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推法、点法、拿法等。3.取穴与部位 攒竹、睛明、鱼腰、丝竹空、太阳、牵正、桥弓、风池。4.操作(1)患者取仰卧位,按揉双侧阳陵泉、合谷、小天心穴,每穴1分钟;开天门50次,推坎宫50次,揉太阳100次;按揉攒竹、睛明、鱼腰、丝竹空、阳白、印堂、四白、牵正等穴,每穴1分钟;抹前额、眼眶各3~5遍;熨眼2分钟。(2)患者取坐位,拿桥弓,自上而下3~5遍;拿头部五经、风池、肩井,从上到下3~5遍;扫散头颞侧1分钟;再次抹前额、眼眶3~5遍。(二)随证加减1.风邪中络 视物偏斜,目珠转动欠灵活,伴头晕,耳鸣,少寐多梦,肢体偏废不用或四肢肌张力增高。舌质淡,脉细弱。(1)治法 滋养肝肾,祛风牵正。(2)手法 一指禅推法、揉法、按法、捏法、擦法等。(3)取穴与部位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加肝俞、肾俞、足三里。(4)操作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按揉章门、期门、足三里、光明穴,每穴1分钟;捏脊3~5遍,点按至阳、膈俞、肝俞、肾俞等穴,每穴1分钟;擦肝俞、肾俞、八髎,以透热为度。2.脉络瘀阻 多系头部外伤、眼部直接受伤或中风后出现目珠偏位,视一为二,肢体偏废不用。舌质淡或有瘀斑,脉涩。(1)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牵正。(2)手法 一指禅推法、摩法、揉法、按法、捏法等。(3)取穴与部位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加膻中、中脘、神阙、太冲。(4)操作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加摩膻中、中脘、神阙,每穴1分钟;按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每穴1分钟;捏脊3~5遍,点按膈俞、脾俞、胃俞、肾俞等穴,每穴1分钟;直擦脊柱,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注意事项】1.注意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对于孩子,年龄越小,病程越短,疗效越好,故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2.注意调节饮食,忌食肥甘厚味。避免感受风寒。3.注意视觉训练。治疗期间有意识地让患者做指鼻、注视固定目标等训练,以纠正斜视。或配合遮眼法,即将固视眼遮蔽,强迫使用斜视眼,以提高斜视眼的固视能力。【疗效评定】1.治愈 眼位正,眼球运动自如,复视消失。2.好转 患眼偏斜度减轻,复视像距离缩小,眼球运动受限部分恢复。3.未愈 眼位仍偏斜,程度无好转,症状未减轻。 (推拿治疗学)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423289.com/post/2080.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