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科病证推拿●五官科病证●慢性鼻炎

禾苗 阅读:3 2025-11-01 17:57:57 评论:0
慢性鼻炎慢性鼻炎常因感冒鼻塞失治或误治引起,临床以鼻塞不通为主要特征,可伴头痛、嗅觉减退等症状,包括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本病属中医“鼻窒”范畴。《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曰:“鼻窒,窒,塞也。”【病因病机】本病多因伤风鼻塞治疗不彻底,表邪滞留于鼻窍,并循经入肺,久病耗伤肺气,使肺气不宣,鼻窍不利;或肺气素虚,卫表不固,易感邪毒,迁延不愈;或由于素体虚弱,风寒外邪侵袭,寒邪滞留鼻窍,使鼻部气血运行不畅,壅聚鼻窍而为病;或因饥饱劳倦,耗伤脾气,脾失健运,脾气虚弱,气血化生不足,鼻失所养,湿浊上泛鼻窍而为病。【辨证论治】(一)基本治法1.治疗原则 疏经通络,行气通窍。2.手法 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擦法等。3.取穴与部位 迎香、山根、印堂、神庭、风池、太阳及头面部。4.操作(1)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其侧后方,按揉或拿风池1~2分钟;拿头部五经、颈项、肩井,自上而下操作3~5遍。(2)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立或坐于其头侧方,用一指禅推法沿山根推到神庭,再推至百会穴,自下而上,反复操作3~5遍;按揉迎香、印堂、攒竹、太阳等穴,每穴1分钟;用双手拇指或食、中两指指腹擦鼻旁,自鼻根至两鼻翼,以鼻腔内有温热感为度。(3)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用大鱼际或掌根擦大椎,以透热为度。(二)随证加减1.肺气虚弱 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发作;鼻涕黏而稀,遇寒加重,得温症减;鼻黏膜肿胀色淡,嗅觉减退,伴神疲气短,咳嗽痰稀,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1)治法 补肺益气,宣肺通窍。(2)手法 一指禅推法、拿法、点法、按法、揉法、擦法等。(3)取穴与部位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加脊柱、膻中、曲池、合谷。(4)操作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加捏脊3~5遍,按揉大椎、风门、肺俞、脾俞穴,每穴1分钟;擦大椎、至阳、肺俞、脾俞穴等,以透热为度;按揉膻中、曲池、合谷穴,每穴1分钟。2.脾虚夹湿 鼻塞流涕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涕黏,或稀或稠;鼻黏膜肿胀色淡,嗅觉减退,说话鼻音较重,伴头昏、头痛,食欲欠佳,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濡。(1)治法 健脾除湿,祛风通窍。(2)手法 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法、揉法、擦法、法等。(3)取穴与部位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加中脘、天枢、足三里、丰隆、脾俞、胃俞、大肠俞。(4)操作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加摩腹,用一指禅推中脘、天枢穴,时间约3分钟;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作用于足三里、丰隆穴,每穴1分钟;腰背部,从上到下3~5遍,按揉或擦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以透热为度。3.气滞血瘀 持续性鼻塞,睡眠时加重;涕多黏黄,鼻黏膜肿胀、色暗红,嗅觉迟钝。伴咽部异物感,头重,昏痛,耳鸣,听力减退。舌暗红或有瘀点,脉弦细或涩。(1)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通窍。(2)手法 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擦法、法等。(3)取穴与部位 在基本治法的基础上,加膈俞、肺俞、肝俞、曲池、血海、足三里。(4)操作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按揉曲池、血海、足三里穴,每穴1分钟;腰背部,从上到下3~5遍,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作用于膈俞、肺俞、肝俞穴,每穴1分钟;擦大椎、至阳、腰阳关穴,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注意事项】1.加强体质锻炼,避免感受外邪侵袭。2.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理化因素及粉尘刺激。3.避免长期使用血管收缩剂。【疗效评定】1.治愈 鼻塞、流涕等症状消失,鼻腔检查正常。2.好转 鼻塞、流涕等症状减轻,局部体征明显改善。3.未愈 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推拿治疗学)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423289.com/post/2075.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